8月21日投查查配资,美欧宣布达成一份新的贸易协议框架,表面上这是一次跨大西洋经济合作的再出发,但细看协议内容,隐藏的“战略小心思”却昭然若揭。
协议中最受关注的一点,是欧盟承诺采购至少400亿美元的美国AI芯片,用于欧洲数据中心建设。与此同时,欧盟还需遵循美方制定的所谓“技术安全标准”,以确保芯片不会“转运至不该去的地方”。虽然声明中未点名中国,但其矛头直指“防止技术外泄”,意图不言自明。
事实上,美国在拜登政府时期曾限制部分欧盟国家进口AI芯片,如今虽撤销禁令,但通过这份协议,美方依旧牢牢掌控最终流向。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在布鲁塞尔的记者会上甚至直言,这是一种“敏感技术管理的标准程序”,并强调要保证这些尖端技术只在欧洲内部使用。
协议细节显示,欧盟在农业与工业品领域作出巨大让步。不仅取消了对所有美国工业产品的关税,还开放市场接受包括乳制品、坚果、大豆油、肉类、水产品等在内的大批美国产品。与此同时,欧盟还同意接受美方对其70%输美产品征收15%关税的安排。
从结果来看,美方不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准入,还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对欧出口,而欧盟在环保标准上也选择放宽限制。这种“一松一紧”,让人不难看出谁才是更大的获利方。
在发布会上,塞夫科维奇特别提及稀土问题,称欧盟企业因稀土及关键原材料短缺遭遇困境。他把矛头指向中国,称中国对部分稀土实施出口管制,让一些欧盟国家感到有必要与美国和北约盟友合作,制定更强硬的“经济安全政策”。
众所周知,中国掌握着全球90%以上的稀土永磁体加工产能,该材料不仅是汽车产业的关键,更在清洁能源、家电等行业不可或缺。显然,美欧借稀土话题,为强化供应链联盟寻找了新的理由。
协议不仅涉及芯片和农产品,还明确提出欧洲将在未来几年大规模采购美国能源产品,包括液化天然气、石油以及核能,预计到2028年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。同时,欧洲还将增加从美国进口军事与防务装备,逐步加深在战略安全上的依赖。
此外,声明提到未来几年,欧洲企业将在美国战略性行业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,这意味着美欧经贸关系不仅是商品往来,更在资本与产业层面形成深度绑定。
虽然整份协议没有出现“中国”二字,但无论是芯片采购的“防外泄”,还是稀土供应的担忧,抑或是加强双向投资审查与出口管制的条款,都清晰勾勒出美欧在“围堵中国”上的合作趋势。《南华早报》就直言,这份协议将进一步加剧欧洲与中国的裂痕。
中国外交部此前已多次表态,任何经贸协议都不应针对第三方,更不应损害第三方利益。发言人毛宁强调,解决经贸分歧应通过平等对话,而不是拉帮结派。
这份被美欧称为“历史性”的贸易框架,背后真正的含义已远超经济合作本身。它既是美国利用贸易议题对欧洲施压的又一成果,也是欧盟在战略自主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再次妥协。表面上,欧洲获得了美国产业和技术的进一步开放,但长期看,它可能让欧洲更深陷对美国的依赖,削弱自身在全球的独立性。
一句话,这不仅是一份贸易协议投查查配资,更是一场战略绑定的开始。
惠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